舌尖上的非遺——新疆椒麻雞
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大美新疆豐饒的物產被烹制成了風味獨特的新疆美食享譽海內外。在新疆,關于雞的美食就像關于牛羊肉的美食一樣,令人咂舌。這兩類美食因使用的肉類不同,構成了新疆美食家族的兩大景觀。
椒麻雞是除了大盤雞外,新疆人喜歡的雞肉菜品。不同的是,大盤雞是熱菜,而椒麻雞是涼菜,在酒店多為小盤裝,但在專營椒麻雞的店中,卻是用大盤裝的,且像大盤雞一樣,用一只雞做一份。
原本產生于民間的椒麻雞,如今已進入新疆的高檔酒店餐館,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。好吃的椒麻雞能讓人吃到舌尖發麻、嘴唇發木,卻欲罷不能,有人稱之為“舌尖上的搖滾”。
新疆人的飲食講究兼容并包。據說,椒麻雞源自四川、重慶,又創造性地融入了新疆人的豪爽之氣。較為普遍的說法是,新疆椒麻雞起源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,創始人沙俊明創新了媽媽的手撕雞做法,創立了老沙椒麻雞,然后迅速火遍全疆。2008年,老沙椒麻雞制作技藝被呼圖壁縣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進行保護。
無論是哪個省,涼菜都用小盤裝,人們邊喝酒邊吃涼菜,所謂“下酒菜”一說便由此得來。涼菜少而精,大概有助于從容喝酒,如果一上來就是熱菜,吃飽了便喝不下酒。但新疆人不管那么多,短短幾年便把椒麻雞演變成大盤裝,且像熱菜一樣吃。究其原因,大概有三:首先,椒麻雞的麻辣效果明顯,口舌受這兩種味道刺激便感覺不到涼了。其次,吃椒麻雞多配花卷、湯類等,還有人喜歡拌入“皮帶面”,吃起來有主食的感覺。再次,椒麻雞像大盤雞一樣,也是一整只雞,用大盤盛裝,頗為誘人。
椒麻雞最吸引人的地方有兩個,其一是麻,其二為辣。人們進了椒麻雞店,一般會點一只或半只,服務員會問要什么麻和什么辣。食客會根據自己口味報上微麻微辣或中麻中辣。這樣的椒麻雞上桌,吃**口就會被麻得嘴皮發麻,覺得嘴里的雞肉并非是雞肉,而是胡椒或花椒。同時亦會發現一個事實,哪怕再辣的辣椒,只要和花椒放在一起,那辣便立刻被壓了下去,只剩下麻了。
制作椒麻雞其實不難,主要突出的是用料的選擇,主料的雞要選用當年八九個月的土雞,**用童子雞。選好的童子雞宰殺收拾干凈,然后放入冷水鍋中煮,煮雞的火候掌握是關鍵,要做到熟而不爛,有嚼頭,有勁道。將出鍋的雞放入冰水中迅速收縮雞皮,雞皮會有“脆而嫩”的口感。
當一盤椒麻雞擺在你面前,再配上新疆特有的皮帶面,就像美食的**配置,入口的麻辣的雞肉,麻辣爽滑的面皮,瞬間征服你的舌尖和味蕾,讓你貪吃的嘴停不下來,這就是新疆美食椒麻雞的魅力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資請注意風險,并謹慎決策